2012/11/19

電視頻道做為放映平臺---淺談獨立製作紀錄片在英國

  英國的紀錄片製作,由於長時間的累積與發展,以及電視紀錄片的蓬勃發展,因此成為極俱產值的產業。在電視臺自製與特定單位製播的紀錄片之外,英國的獨立紀錄片,亦因為紀錄片產業面的健全,因而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與產值。本文將從紀錄片做為一種產業為切入點,舉BBC(英國國家廣播電視臺)的紀錄片節目《Wonderland》(BBC2),和《Storyville》(BBC4)兩個例子,簡介英國獨立紀錄片在電視傳播平臺的現況。   根據筆者的觀查,英國的獨立製作紀錄片,與普遍認知獨立製作電影的思維如出一輒,而與臺灣或中國對於獨立製作紀錄片的概念略有不同。其發展型態,不在於因為產業的萎縮與不存在,因而另闢獨立的製作蹊徑;也不在於因為要對抗主流媒體因為商業優先考量,犧牲紀錄片雖然相對小眾,但可能創造影視內容多元化的結果;更不在於要力抗官方的媒體掌控,因而用獨立製作來突破資源集中有關當局的控管與宰制。英國紀錄片的獨立製作,基本上,遊走於商業主流與小眾媒體之間,多數狀態下,純粹是產業結構中的一環。   英國的無線電視臺,亦將獨立製作紀錄片視為重要的內容資源。不論是採取徵件委製,或是直接購片播映,除去電視臺自製的紀錄片節目,不論是個人亦或是影像製作公司(團體)等的獨立製作紀錄片,在電視無線頻道節目中,亦佔有一席之地。舉凡英國國家廣播公司(BBC)、Channel 4、iTV等,都播映相當時數的紀錄片節目。值得注意的是,英國的無線電視頻道紀錄片播映和製作,雖以BBC為大宗,但BBC旗下的諸多電視頻道中,並無如同中國中央電視臺成立專門的「紀錄片頻道」(CCTV-9)的作法。英國的紀錄片節目,分佈在各個不同屬性的頻道中,分別以自製(含委製)或購片的方式,製播內容與議題合乎各頻道焦點觀眾的紀錄片系列節目。   在臺灣,扣除報導式的電視紀實節目,或以娛樂為目地的類似真人實境節目,電視臺自製紀錄片的例子,在解嚴以後,與有線電視頻道大幅開放後,逐年遞減,其背後的原因值得探究。目前看來,也只剩公共電視臺和少數非營利的有線電視頻道,在自製以外,採行購片放映,或徵件委製的模式提供紀錄片節目。如此的狀況,導致臺灣紀錄片產業一直未能有更大幅的成長,而獨立製作,遂成為臺灣紀錄片現階段製作模式上的主流。且在不少例子中可以見到,兼俱有電影創作,與社會實踐參與概念的獨立製作紀錄片。前述的狀態,是為在幾乎不見紀錄片產業的臺灣,紀錄片的生存模式與樣態。   如本文開頭所提示,英國的紀錄片產業,以電視為平臺,呈現具有產值的發展。同時,也豐富電視頻道節目的內容,提供觀眾在以娛樂、新聞等目地的節目以外,以電視做為充實思考素材的可能。英國的電視紀錄片節目,承襲開啟於1930年代以降的紀錄片傳統,提供觀眾在觀看「創造性處理的真實」的同時,拓展個人視野與對特定議題的思辨可能。BBC旗下頻道,以徵件委製為主的《Wonderland》,和購片放映為主的《Storyville》,提供獨立製作紀錄片參與電視平臺的機會,同時讓獨立製作紀錄片,在整體紀錄片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。   首播於2008年的BBC2《Wonderland》紀錄片系列節目,是以對外徵件為主的紀錄片節目平臺。常年公開邀請獨立紀錄片工作者,主動投遞各類紀錄片攝製的企畫案,或是設定主題,邀請獨立紀錄片工作者提出企畫案,再由製作單位進行評估並給予委製經費。該節目目前已進行至第四季。《Wonderland》以八集為一季,八集皆為單集紀錄片,片長均為一小時。目前已製播的主題,包含家庭教育、老年、英國社會面向等議題。許多位英國在地的獨立紀錄片工作者,如:Paddy Wivell、Olly Lambert等人,與此系列節目多次合作。且不同的獨立紀錄片工作者,亦有各自感興趣或長期關注的題材。   從製作的層面看,《Wonderland》的單集紀錄片,有不少雖為個人單機作業的製作形態,但是因為紀錄片做為產業商品的基本要求,讓影片製作的質感與水平,並不因為是獨立製作而相對粗糙。影像畫質、聲音、剪輯等基本技術面的要求均符合高畫質(HD)電視的播出水平,成為單一商品在影音市場發行販售亦無任何問題。   從2007年起,即在BBC 4播出的《Storyville》,則是以購片為主的獨立紀錄片播出平臺。從已播出的系列內容和節目宗旨來看,《Storyville》以採購英國境外的獨立紀錄片為主,透過世界各地紀錄片工作者的視角,引介不同的觀點與議題,開啟觀眾的視野。舉例言之,如中國因為經濟的崛起,成為當下世界各國關注與研究的對象,《Storyville》亦曾播出不少由中國獨立紀錄片工作者所攝製的紀錄片,如:《Law of the Dragon》(陳為軍)、《China’s Bleak House》(趙亮)以及以上海為背景的兩部紀錄片系列《Shanghai Tale》(郭敬、柯丁丁)。《Storyville》以世界各國獨立紀錄片工作者的作品為主要選材目標,強調作者的個人觀點與詮釋,與採購其他電視臺紀錄片作品所呈顯的主流思維,常有不同。另一方面,《Storyville》也成為提供世界各國獨立紀錄片工作者,在英國電視頻道映演其作品的平臺。   在BBC之外的電視臺,如:Channel 4,亦長期透過商業機制的資助,購買世界各地的獨立製作紀錄片進行播映。同時在電視播映期間告一段落後,視合約狀況,將影片上載於「4od」---電視臺的隨選互動網路平臺(註),存在頗長的時間,供英國境內民眾自由點閱線上觀看。這項作法,除保障民眾基本收視權益以外,也在於擴大電視紀錄片的使用效益。   獨立製作紀錄片在臺灣,不論是臺灣本地作品亦或購自國外,主要的映演管道,不外乎是影展、獨立院線發行,或發行光碟(含MOD)。早期曾經有過的電視頻道播映機會,除公共電視臺和部份非營利電視臺,仍有少數固定紀錄片節目之外,多數頻道播映紀錄片皆為非常態。大量的談話、新聞性或報導性節目,取代紀錄片因為相對而言較長時間累積,且含有製作者觀點的,引人思辨的媒體形態。如1990年代由全景紀錄片工作室獨立製作的《人間燈火》、《生活映象》等電視紀錄片系列,或由超級電視臺自製的《生命告白》電視紀錄片系列,皆在當時引起觀眾對於社會邊緣現象的關切和討論。然則,1990年代因為主客觀因素,隨後引爆臺灣獨立製作紀錄片的風起雲湧,並未在之後與電視產業做更好的連結,將電視頻道做為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平臺,發展成為俱有產值的產業,同時充實電視節目的多樣性。等而下之,由跨國媒體公司經營的所謂紀錄片專門頻道,以商業掛帥的操作模式,供應重播率極高、內容亦相對貧乏,乃至於變相為政績或商業目地宣傳的電視紀錄片。如此的現況發展,對一直以來充滿活力的臺灣獨立製作紀錄片,實屬可惜,值得有關單位深思其背後原因,並找尋對策加以因應。 註:文中所舉BBC旗下的兩個紀錄片系列節目,亦會透過BBC的互動隨選網路平臺,提供民眾線上觀看,但收視效期多半較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