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11/29
無人知曉的秋日游池
回了一趟老家。
原本期待迎向東北季風面的故鄉,在這個時節,會以陰鬱的天候相迎,畢竟,有點受夠現居地一成不變的不分四季單調炎陽高照,總想偶時也該「為賦新詞強說愁」,在濕冷的天氣裡,手握霧氣蒸騰底熱茶,倚窗望外,為著什麼莫名的事,躊躇一番。
沒想,迎來的依舊是光燦燦的秋陽。
既是秋陽,倒也不失望,涼中帶暖的精細氣溫微調,沒有預設情境上的滿足,但有實質上的宜人。
晃到習慣前往運動的,從日本時代就建起的地下湧泉游泳池。一汪誘人的碧綠色,因為午間休息時間所以極少的泳客,隨著規律的換氣動作,忽隱忽現在因風起的波濤中。或許是因為終年不竭的地下水,維持其恆定的溫度,更衣下水,感覺竟比站在池邊招風時舒適。
加入規律換氣的行列,天然鋪底的石子上長滿青苔,在頭部水面水底的變換間,透過整片微藍微綠明靜池水遠望,晃忽間,會以為那是整片的綠草如茵。然,草原之上,竟也有游成魚群,如夢似幻般的景色。是鍾愛至此游泳的原因。
泳罷,舒適地坐在已經空無一人的池畔慢慢曬著太陽,風大,刮得池畔的大樹迎風搖曳。瞇著眼,看池面映射的波光粼粼,周身景物不真實的迷濛起來。
呃,炎陽高照,原來只是缺了這樣的情境配套,不然,該是幸福。
2007/11/19
神奇洗衣機
有一部短片,講的是關於一個喜歡在深夜裡,到自助洗衣店洗衣服,看著轉動不停的洗衣機,等待愛情與失落的女孩。
「我喜歡看所有轉動的東西。」女孩在電影裡說。印象最深刻的鏡頭之一,是女孩凝視烘衣機的同時,腦海想像圓圓的玻璃門裡,是一缸悠游在蔚藍色中的果凍水母。
平日慣常去洗衣服的洗衣店,今天莫名的在拉下的鐵捲門,貼上「暫時公休」的字樣。很可疑的語意,不是「今日公休」,也非幾日到幾日公休,而是呈顯出一種不確定的、沒有起始與終點的「暫時」公休狀態。注意到定期去游泳運動的鎮上,也有連鎖式自助洗衣店,只得拖著整籃髒衣,開拔到陌生的洗衣店去。
一切都很順利,投幣,啟動洗衣機,原本還想面對陌生的洗衣器材,應該要詳讀貼滿店內的各式說明才行。三十分鐘的洗衣時間,還晃到臨近的書店去不期而遇地檢了本,正巧才出版的,作者是曾經同遊西藏的朋友的書。
回到洗衣店,衣服已洗妥,換成烘乾機,投幣。坐定翻開書頁。準備度過另外的二十分鐘。
一個男子進來,自顧地走到成排的烘衣機前,置入方洗好的衣物,投幣。然後,便蹲了下來,在他所選的烘衣機前,像化石或臘像或石膏像般的,釘著轉動中的烘衣機,一動不動。
真是妙極了的一個畫面。他在想什麼呢?肯定不會是滿缸的蔚藍色,但在這個以羊肉爐聞名的南部小鎮,這樣充滿詩意的舉措,果然不多見。然則,也或許是烘衣機轉動規律的機械行為,彷彿某種因反覆誦唸而使人安心的禪定,吸引這個男子的目光。
或許下回,我也該思考,是否心無旁騖地,認真的注視一下轉動中的洗衣機了。
2007/11/12
從行動到感動
去年開始,有機會接受與海科館策畫的,一系列以紀錄片為海洋科學教育推廣的活動時,便察覺到臺灣雖然四面環海,但本土海洋相關議題紀錄片郤相對缺乏。透過在館裡任職的好友潘美璟小姐大力爭取,今年度終將能以海洋議題相關的社區影像為主軸,進行培訓課程,期望能由此做為一個開始,鼓勵家住海邊,或對海洋生態、文化等題目感興趣的朋友們,拿起攝影機,紀錄屬於自己與海的,點點滴滴。
課程的設計,不要求把學員訓練成為影像創作的專業高手,而是想要教會社區裡的朋友們,用影像簡單「敘事」。這個概念,就如同我們在學寫國字時,從一筆一劃的單字開始,接著造詞、造句,到可以寫成短文敘事。人人都會運用文字溝通與傳遞訊息,郤未必都要成為專業的「作家」,以寫作為業。會這樣以為,或許是想真正實現,在影像與製作影像的簡便器材充斥我們周圍的年代裡,視影像為人人可以「書寫」使用,並且交談傳訊,或佈告想法的一種語言形式。
所以,我們沒有教會學員們太困難的剪接軟體,也沒有要求學員不停的累積拍攝影帶,相反的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學員對談,影像是什麼,運用影像可以如何交談,手執攝影機,又該面對自己想說的事,將其轉譯為影像。如同教會文字的初學者,以影像造詞、以影像造句。
邀請來的講師們都棒極了,總是使出渾身解數,每每引發學員們熱絡的討論與反思,從課堂上的發問與午茶時間的閒聊,可以感覺到,學員們的興致被完整激發。學員們也很棒,大家熱力發問,讓講師們願意更加賣力演出,絕少冷場。
作業發表的時刻,一幕幕呈現在投影布上的,關於每位學員與海洋的相遇和對話,令人驚豔。或許在技術質感上,與專業水準仍有極大差距,但在內容的呈現和每個人用心投入的程度上,補足了一切的不完美。與小海龜的共游,跳躍在船弦的鯨豚,研究船甲板上的落日,守望燈塔的公務員,堅持傳統捕撈法的漁夫,愛衝浪的女孩,濱海部落的異鄉人,童年記憶中的海邊的故鄉,以及從高山旅行到大海的漂流木,等等等等,一篇篇傑出的造詞造句和短文練習,躍然眼簾。
從初夏到仲夏,從仲夏又到中秋,海洋人文影像研習坊的課程,終於落幕。最難忘記,透過上課教室的整片落地玻璃,看見基隆港的全景與港內川流不息的大、小船隻,彷彿一部永不落幕的電影;以及,下午三點半的午茶時間,學員們擠在小小的樓梯間,邊享用甜點並熱絡討論的氣氛(通常,下午場的講師也都會在此被「綁架」而不得脫身)。真實的海洋,和因為海洋而被激發出來的我們熱情,其實一直都在。
謝謝美璟、小晏,沒有你們的精神支持,我斷然沒有動力持續每週南來北返的「高鐵一族」。謝謝碩儀、思嘉、蓓琪,在最後階段裡與學員們的共同討論,促成令人辛慰的研習成果。謝謝所有出席參與這個研習的講師們,沒有你們,一切不會成功。最該驕傲的,是所有參與的學員們,因為你們的認真付出,一切都顯得美好。
(本文刊載於「2007海洋人文影像研習坊」學員作品光碟手冊)
2007/11/10
候鳥的島
東北風狂吹得有點不像話,如果是蘭嶼航線,航空公司應該會掛出「風速超限」,載客的小飛機,取消不飛了。
短短八分鐘航程,台東到綠島,顯然不太有風速超限的問題。在空中一路狂顛,搭了兩百多航次的離島小飛機,這回最有感覺。
只是東北季風狂吹,天氣其實不錯的,有藍天,有陽光,和跑得很快的白雲。
上一趟到綠島,正是暑期的觀光旺季,中寮街上的商店百花齊放,開得滿滿整條街,除去兩間二十四小時連鎖超商,連賣鹽酥雞的小攤在夏夜晚風裡,依然亮著暖黃燈泡,服務二十四小時出没的遊客。
這回,中午時分,與學生想找個地方吃頓午飯,開門的店家不到二分之一,來回找尋不得之前曾經用餐過的飯館,「好像沒開」,我和學生的結論。
晚上和指導拍片的學員們聚餐,聊到上回與這回我對綠島的印象,有人回道:「觀光淡季,我們的生活品質就變差了」。聊罷出得餐館,街道空盪,襯著晚涼的東北風,竟然有些淒清之感。
隔天一早,是個陽光亮眼的週六之晨。早班的客輪,為島上帶來一批秋季的遊客。街道好像活起來,與昨天同時間比較,不開門的店家,不到三分之一。不過,還是可以分辨的出來,因為週末假期在街上晃,吃早餐等的島民不少,與觀光旺季時清一色遊客進攻的景況不同。
坐在借來的工作站電腦前,與學員們看拍攝的毛片討論尚缺什麼鏡頭,覺得拍攝到本地人的畫面過少,學員指著電腦螢幕,一一辨認這是遊客,這是本地人,這是外地來工作的。
一個島民如同候島般居住著的島,季節到了,就要飛到別的地方。
十二點半
在蘭嶼連續上了三年的社區影像課程,這一期的最後一天,學員們一路挺進,堅持剪接完成,看片討論他們辛苦了三天的作業,直到晚上十二點半。
東清部落的朋友說,那天早上村子裡有人走了,按傳統習俗(禁忌),他們得要在午夜十二點前回到家裡不能外出。(有點納悶,舊時代沒有鐘錶,怎麼知道晚上何時回到家中,才是十二點以前呢?)我在一旁著急,因為他們好似只把這件事掛在嘴邊嚷嚷而已,與同組學員討論剪接,以及坐在電腦前釘著螢幕的姿態,絲毫沒有因為夜深了而有所動搖。
來上課的學員,嚴格說來,我不能以「學員」稱呼他們,其實都是我在島上多年的老友舊識居多。是一起從青年時代,認識到「前」中年期的朋友們。
今年想要整合過去兩年的基礎技術課程,帶著大家分組完成一部小短片,藉以瞭解紀錄影片製作的完整流程與思考方式,但是又怕太過天馬行空,對於這些初生之犢,抓不住切入的主題與重點。和一同來授課課的另外兩位老師討論,決定給一個命題:「Tae-Tae」,蘭嶼話,外來的、外來者,或直接指稱漢人等事。會給這個題目,想法其實很簡單,蘭嶼在過去那麼長的時間裡,被攝影機、照相機的打擾極為嚴重,多半都是外來人持攝影機看待島內的人、文化、傳統儀式等,然則,如果持攝影機的人,換成是原本被觀看的「他者」之後,結果會如何呢?
朋友們對於這樣的命題,有點小小的錯愕,或許原本預設要拍的題目,是抓魚,是地下屋,是穿丁字褲的老人家,是秋光中在芋頭田裡微笑的老婆婆。不過,很快的,他們就找出命題的重點,各自討論出拍攝的題目,並且在分組的過程中開始「諜對諜」起來。
課程的第二天,學員們進行實地內容的攝製。那天,是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,陽光亮麗刺眼,風強中帶柔得讓人全身酥軟,山邊的芒草花翻飛,海水靛藍成一種很好喝的顏色。當下的美好氣氛,讓我極為不專心的,緒思如珠光鳳蝶乘風高飛。不過學員們倒是很進入狀況,有模有樣地,扛著腳架攝影機,跟前跟後捕捉主角人物的一舉一動。
第三天,早上九時正,由會議室臨時佈置出來的剪接室(真是感謝助教的辛苦勞動),已經有學員陸續報到,開始蓄勢待發準備剪接。三組學員間的「諜對諜」戲碼,開始隨時間的流逝達到高潮,一方面相互放話進度超前,一方面又不停偷偷求助老師、助教,解決電腦當機、忘記如何操作等層出不窮的問題,過關斬將。隨著夜晚時間的流轉,學員們的手機響個不停,發話的那端講什麼我不知道,但回話的這端多半是:「我還在上課……什麼時候下課不知道…….要問老師啊。」身為課程的計畫主持人兼大家的朋友,當下著實想把每個人都趕回家,否則我想,接下來得罪的將會是學員的家人朋友們。
午夜十二點半,放映討論後的熱絡氣氛未散,大家依依不捨。「過去的兩年我都在幹什麼,怎麼都沒來參加這個課程!」聽見其中一位今年方加入課程的學員如此大喊,鬆了口氣,至少大家真的享受其中,不是因為遵守規定而留下來。方才剪接時,因為想不出下一步該如何進行而眉頭深鎖的臉,因為意見不一致小小爭執而賭氣的臉,因為電腦莫名其妙當機而沮喪無奈的臉,現在全都成了熱切、滿足的表情。「䜓對諜」也成了對彼此的鼓勵和讚美,真的,很好看的三部短片。
另外一件事是,其實我也幫「諜對諜」的戲碼加了一下溫。我說前次在綠島上課時,剪接練習課到入夜十二點才結束,兩島隠在的競爭情結之下,蘭嶼的朋友們直說一定要破綠島的紀錄。呃,最最親愛的蘭嶼的我的朋友們,我沒說的是:綠島那天的的課,事實上,從下午四點才開始的啊!
藤枝一日
忙了好一陣子,入秋之後,竟然都沒機會到山林吸取芬多精。每日進出住處,看到門口晾著無事的登山鞋,心生愧疚。終於逮到空閒,起個大早,決定到藤枝來個輕便的一日健行。
同事幾週前便已先報馬仔說,由於往藤枝的公路坍方,大巴士不得進入,只有小自客可以前往,山裡的遊客不多,清閒。
一到入園處,遊客果然三三兩兩,按過去的經驗,大多數人僅會走到園區裡的最高點瞭望臺,便折返下山,如此想來,走園區最外圍,全程約六、七公里左右的大圈步道,應該可以保證偷得浮生半日「靜」才是。
購票入園後,開始緩步開拔,較平地低約五度左右的氣溫,果真秋意甚濃,金風送爽。也或許是位處背陽面,山區的濕氣夠重,才近午時分,走在山道上,便已霧氣氤氳。山道深處,筆直的臺灣雲杉人造林,由近而遠,由輪廓清楚,至消逝在白濛濛地雲霧間,是霧裡的景深,是雲深不知處的飄渺。
遊人雖少,但在休息區暫歇時,也總還是會遇到一群群出遊的紅男綠女(真的是很有南部美學特色的,花花綠綠裝扮呢),有老有少。朗聲在樹林間,或嬉鬧,或高談闊論,還有為數不少的抱怨哀嘆聲,通常都是為上上下下的步道,因此喘息不止而嘆。在一處原木建成的小亭,享用早上途經山下城鎮時採買來的簡單小食,巧遇一群青年上班族,男男女女約莫七、八人,女士們顯然沒有預備今日的郊遊會是如此「艱鉅」,衣著光鮮,香水撲鼻,耳孔塞著MP3耳機,邊嫌亭子裡的原木桌椅髒,又不受不住雙腳酸疼地還是坐下來,擾了我的片刻安靜。
為了教他們快點安靜下來(同時也想告訴他們,拜訪山林到底有什麼趣味),提醒他們就在亭子邊不遠處,有一群在樹梢,正身手矯健上下的獼猴,我已興味盎然看了好一會兒。
男士們問:拿零食給它們,會不會過來吃?
快快食罷我的午餐,只想倉惶底逃離那個,在清風樹林間、原木造的、有兩群我都無法與之交談的,靈長目動物盤據的亭子。
走得更遠了,果如預期,遊人罕至。長得茂盛的各式翠綠蕨類(提醒了我下回要帶圖鑑出門),開滿紫色小花的倒地蜈蚣,以及應該是花季尾端的秋海棠,綠葉裡的嫩紅點點;更大片的遠景,則是美極了的樹海,翁翁鬱鬱,濃重的綠。步道維持相當高比例的自然原始面貌,潮濕泥土與森林的氣味,讓人神清氣爽,落葉鋪滿碎石道,踩來柔軟,讓人忍不住想要赤腳而行。
一口氣走完最長的一段坡道,半途遇見幾位偕同出遊的媽媽倚立一旁稍歇大喘,急忙對她們加油打氣,爬山這檔事,也得循循善誘的(當初也是這樣訓練家裡的老媽啊)。
陽光偏斜得厲害了,走回停車處,換回夾腳拖鞋,讓辛苦的雙足透透氣,發現這樣「一小塊蛋糕(Piece of cake)」的行程,竟也讓小腿覺得隱隱酸痛,果真是荒廢功課太久,雖然已過立冬,在臺灣的氣候感覺僅似深秋,看來得要抓緊空閒,加油練腳力了。不過,說練腳力好似太「機械」了點,登高覽勝,才是重點。
秋收豐實的自然,本來就該好好享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