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11/12
從行動到感動
去年開始,有機會接受與海科館策畫的,一系列以紀錄片為海洋科學教育推廣的活動時,便察覺到臺灣雖然四面環海,但本土海洋相關議題紀錄片郤相對缺乏。透過在館裡任職的好友潘美璟小姐大力爭取,今年度終將能以海洋議題相關的社區影像為主軸,進行培訓課程,期望能由此做為一個開始,鼓勵家住海邊,或對海洋生態、文化等題目感興趣的朋友們,拿起攝影機,紀錄屬於自己與海的,點點滴滴。
課程的設計,不要求把學員訓練成為影像創作的專業高手,而是想要教會社區裡的朋友們,用影像簡單「敘事」。這個概念,就如同我們在學寫國字時,從一筆一劃的單字開始,接著造詞、造句,到可以寫成短文敘事。人人都會運用文字溝通與傳遞訊息,郤未必都要成為專業的「作家」,以寫作為業。會這樣以為,或許是想真正實現,在影像與製作影像的簡便器材充斥我們周圍的年代裡,視影像為人人可以「書寫」使用,並且交談傳訊,或佈告想法的一種語言形式。
所以,我們沒有教會學員們太困難的剪接軟體,也沒有要求學員不停的累積拍攝影帶,相反的,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學員對談,影像是什麼,運用影像可以如何交談,手執攝影機,又該面對自己想說的事,將其轉譯為影像。如同教會文字的初學者,以影像造詞、以影像造句。
邀請來的講師們都棒極了,總是使出渾身解數,每每引發學員們熱絡的討論與反思,從課堂上的發問與午茶時間的閒聊,可以感覺到,學員們的興致被完整激發。學員們也很棒,大家熱力發問,讓講師們願意更加賣力演出,絕少冷場。
作業發表的時刻,一幕幕呈現在投影布上的,關於每位學員與海洋的相遇和對話,令人驚豔。或許在技術質感上,與專業水準仍有極大差距,但在內容的呈現和每個人用心投入的程度上,補足了一切的不完美。與小海龜的共游,跳躍在船弦的鯨豚,研究船甲板上的落日,守望燈塔的公務員,堅持傳統捕撈法的漁夫,愛衝浪的女孩,濱海部落的異鄉人,童年記憶中的海邊的故鄉,以及從高山旅行到大海的漂流木,等等等等,一篇篇傑出的造詞造句和短文練習,躍然眼簾。
從初夏到仲夏,從仲夏又到中秋,海洋人文影像研習坊的課程,終於落幕。最難忘記,透過上課教室的整片落地玻璃,看見基隆港的全景與港內川流不息的大、小船隻,彷彿一部永不落幕的電影;以及,下午三點半的午茶時間,學員們擠在小小的樓梯間,邊享用甜點並熱絡討論的氣氛(通常,下午場的講師也都會在此被「綁架」而不得脫身)。真實的海洋,和因為海洋而被激發出來的我們熱情,其實一直都在。
謝謝美璟、小晏,沒有你們的精神支持,我斷然沒有動力持續每週南來北返的「高鐵一族」。謝謝碩儀、思嘉、蓓琪,在最後階段裡與學員們的共同討論,促成令人辛慰的研習成果。謝謝所有出席參與這個研習的講師們,沒有你們,一切不會成功。最該驕傲的,是所有參與的學員們,因為你們的認真付出,一切都顯得美好。
(本文刊載於「2007海洋人文影像研習坊」學員作品光碟手冊)
3 則留言:
讀張大春《認得幾個字》有感,所以到他的部落格逛逛,看到一則讀者留言:
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捨晝夜
翻譯:
死去的那個人好像是我的丈夫,白天晚上看起來都很像
博君一笑囉!
有點懷念八斗子的晚餐啊,
胭脂蝦什麼的一整桌,
@_@ 餓了。
對啊,我也很想念八斗子的超正海鮮大餐。還有熱情的老闆一家人。
基隆,其實也不遠,改日再來狂吃一回吧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