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6/25

「西藏日記」﹣﹣在旅行的想像與實踐之間



今年沒去西藏,但想來今年的西藏,應該是翻騰異常。

七月甫開通的青藏鐵路,為外界對西藏向來好奇的眼光,開闢出一條切入的捷徑。原本對大多數人遙不可及,只有具備超人般體能,與堅忍意志,纔能親往一遊的雪域之國,天域之城,現今彷彿只要在設備齊全、服務親切的高級列車行進間,便可輕鬆抵達,不痛不癢,方便至極。

上述的旅行印象,當然是來自於大多數媒體報導,也有旅行社招徠生意的廣告。而事實上,現今多數人,對於一個陌生地方的印象,特別是旅遊「熱點」如西藏者,仰賴各式資訊供應端點提供旅行前的想像,或造成集體的,對於同一旅行地區的共同消費行為,諸如:一定要去哪個地方拍張照、一定要去某間店吃東西、一定要買到某件紀念物等等,讓旅行到陌生的地方這件,原本具有創造力的事,似乎又都成為「作功課」一般,有其必要與強制性。

然則,西藏的壯闊風景與自然人文姿態,確實使人驚豔,不論原本對西藏的想像為何,或前往的目的為何,在進入當地的同時,很難不會被其自然原始,圍繞四周的環境所吸引。

當然,也有不少人到西藏,為的是某些空靈的追求與想像,對西藏的神秘印象,或宗教的氣氛所著迷,切合到自身的信仰或找尋自身的救贖感,因而旅行到西藏。猶記得,自已旅行在西藏,經過青藏鐵路被報導最多的路段──因為海拔最高,崑崙山到唐古拉山路段時,聽見當地人提及,很多台灣觀光團喜歡特地指定到此旅遊一事,感到很吃驚;因為此地沒有豪華星級飯店,血拼逛行程更是不可能任務,何以吸引台灣觀光團在此留連。實際上,多數遊人至此,也僅能匆匆下車拍照留念,旋即又風塵僕僕地趕往下一站,因為拔太高,高山症的反應使人難以輕鬆遊賞之故。

然而再一細問,原來是「崑崙山」,本為某一台灣本土宗教之象徵聖地,是故,眾多廟寺,組進香團前往西藏,至該地燒香作法,焚金焚銀,也可算是另類的「聖地」。想來,進藏之路的辛苦與行路遙,應該讓這些宗教熱愛份子,更加堅定自己往朝聖之路前進,崑崙山的本身不過是大自然的地理景觀,但成為「聖地」之後的想像,會使實踐旅程的本身,增添冒險的華麗與背景。

兩個美國年輕人,也帶著自己對西藏的想像,帶著攝影機(師),到西藏遊賞幾日,這便是「西藏日記」。

片子一開始,兩人分別對著鏡頭述說自己未曾到過西藏,對西藏的初始想像是什麼,從自然、宗教人文、到政治現況等,不一而足。他們強調自己所描述的西藏,都是來自周遭朋友、相關報導、旅遊資訊與媒體,或者表示自己在對於即將開展的這趟旅程,沒有預設立場,只有開放的擁抱與期待。若每位旅者,在旅行展開之前,會有討論關於一趟旅行的想像,這應該是多數人的狀況。

隨後,攝影機跟隨兩人,步履西藏。

多數人而言,一趟旅行是否滿意,取決於想像和真實間落差的距離。片中兩位主角,亦努力地在鏡頭前表現他們每日實踐旅途的過程,以及想像與意外發現的描述。

相較於其他關於旅行紀錄的影像,有點罕見地,本片的大多數鏡頭,主要以兩人的訪談畫面呈現。在知名景點前的訪問,在旅邸臨睡前的每日總結訪問,在旅行中途的有感而發訪問。訪問的中間,穿插訪談內容所述及的影像。影像的本身,具有所謂的真實感,對於旅行的兩人自身,或從代替觀眾旅行西藏的觀點來看,我們正在解答想像中所提出的疑問,或正在驗證旅行出發前,旅人對於旅行的想像。從影片的觀點看來,這樣的旅行呈現,不太像旅行文學或遊記,反而像極某種考查行程的紀實。

影片結束在七天的旅程結束之前,兩人分別對著鏡頭述說旅行的心得與總結,毫無意外地,兩人皆說出對於西藏的想法,與先前尚未到訪前大有不同,特別是對於先前西藏政治現狀的看法,更呈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。至此,想像和實踐的表裡意義得到調合,並且兩人建議觀眾,應該自己來一趟西藏看看,相信也會有不同的看法。

或許,我們可以認知到,不論旅行的目的地為何,懷抱什麼樣的觀點前往,旅行是旅行,想像的旅行和真實的旅行,是否存在著比較,不太具有實質的意義。因為,在旅行的出發之前與旅行的當下,旅行的本身是否真的存在,亦或只是在實踐和印證/尋找,先前已經知道的關於旅行目地的種種事物。因而,為何要真的舟車勞頓地去旅行,顯然就變得虛無而不確定了。

(本文為2006西藏影展專刊而作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