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/6/25

在秋天看電影---寫「南方影展」



(本文原刊載於2006.11 「自由時報」副刊)

秋天,是臺灣最舒適的季節。氣候不似夏季的酷熱、春季的溽濕,陰寒冷涼的東北季風也尚未抵達;各類的影展活動,往往在金風送爽的此時,蓬勃舉辦。

西元二千年,執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黃玉珊,同時也是從八O年代的臺灣新電影時期迄今,創作不輟的本土重要女性劇情片導演,帶領一群研究生,在臺灣各類影展羅列的當時,以南藝大所在地的「南方觀點」為出發,創辦了第一屆的「南方影展」。

在臺灣大大小小的各類影展中,真正在南部舉辦與發生的並不多,加上大部份戲院並不特別熱心推介較為非主流的影片內容,因此南部觀眾相對享有的電影資源,普遍較為缺乏。南方影展的初始,便是為了突破戲院商業考量為主的選片角度,以平衡影展資源的南北不均現象而設立。

參與影展籌辦工作的研究生,大部份都是所謂的「超級影痴」,在離臺灣電影資源核心區臺北市,很遙遠的南藝大校址所在地,臺南烏山頭水庫畔,一片農地綠野田疇間,思考要舉辦一個什麼樣的影展,帶給南部觀眾什麼樣的觀影內容。過程是辛苦的,南方影展沒有固定的機構資助經費,沒有政府部門每年確定編列的預算,僅有的是校方的行政奧援;最重要的經費部份,則由影展成員一個門走過一個門的對外募款籌措。影展工作小組的成員,也因為個人的學業狀況,年年有新舊交替,工作的傳承,是影展如何延續的更大挑戰。可喜的是,南方影展創立的原始初衷,在一屆又一屆執行影展工作的過程中,如同大隊接力的團體賽跑一樣,從沒有「掉棒」過。因為完成學業而離開的成員,不論進入業界,或進入校園執教者,也變成南方影展的龐大後援,在每年舉辦影展的「賽跑」過程中,扮演「啦啦隊」的角色。年復一年,南方影展在臺灣南部,建立起自己的觀影群眾和口碑。

在努力引介非主流影像作品,擴大南部觀眾觀看電影的可能之外,南方影展也嚐試建立自己的觀點和品味,以鼓勵獨立華語電影作品的「華語影片觀摩」單元,便是南方影展試圖找出自身品牌定位的規畫。範圍包括臺灣、香港、大陸,有系統地將當年度華語獨立電影的代表作品,邀請至影展中放映。二千零二年,更設立「南方獎」競賽項目,用以鼓勵臺灣獨立影像創作者,由於南藝大在紀錄片創作上的獨特教學背景,更使南方影展的競賽,成為臺灣重要的紀錄片獎項之一。

「華語影片觀摩」,依然是今年南方影展的重頭戲。

在沉寂了一段時間之後的臺灣電影市場,這一、兩年來,因為一批出生於民國六、七十年左右的「六、七年級生」,年輕本土新導演的加入,開始有沸沸揚揚的開啟之勢。現今這批年輕新導演,與八0年代,開創臺灣電影新美學的「臺灣新電影」時期導演,則有著不同的視野與使命感,是臺灣「新新電影」形塑過程中的「新新人類」。不再背負族群與歷史的悲情,不再以個人化的影像美學為創作的唯一目的,重新省思商業與電影相互關係的架構,重新擁抱觀眾,是這批導演,在電影作品中所呈現的,外顯的強烈企圖和風格。

延續去年頗受青年學生囑目的,介紹年輕世代導演之一的「陳正道專題」,南方影展「華語影片觀摩」單元,今年接續推出「鄭有傑」和「何蔚庭」兩位臺灣新世代導演的專題。分別以影片放映和導演講座的舉辦,介絡兩位年輕導演在往年創作歷程中的舊作,以及即開公開或已公開的商業映演作品。

透過電影的本身,看見一個影像創作者的轉變,是專題系列影片放映的主要目的。當然,被介紹的導演本身在影齡上都尚屬年輕,未來影像的創作產製與商業發展的趨勢,可能也尚難定論;和觀看「大師的第一部片」,在導演研究的觀點和電影美學脈絡分析的嚴肅課題與概念上,自然不同。但,電影是一輩子的事,透過作品和導演分享他們的長成點滴,好比結交一個和觀眾們在未來一同成長的朋友,應該是件有意思的事。

除了兩位導演的專題,「華語影片觀摩」單元,也介紹曾經以紀錄片「翻滾罷男孩」獲得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獎項,同時創造臺灣紀錄片商業映演多項紀錄的導演林育賢,首部劇情長片「六號出口」。以及紀錄片導演李志薔的最新劇情片作品「單車上路」,和日籍導演藤田修平與台灣紀錄片導演郭亮吟,共同執導的劇情長片「寧靜夏日」。另外,改編自客籍作家鍾肇政先生小說,台灣三部曲之一「插天山之歌」,由黃玉珊導演的同名電影,也會於影展中進行首映。台灣作品之外,來自中國的藏族導演萬瑪才旦,作品「靜靜的嘛呢石」呈現完全不同的影像哲思內容,以電視作為媒介,從現代文明進入藏區,討論傳統與現代生活的矛盾和影響。「後革命時代」,則是繼吳文光的「流浪北京」之後,另一部討論中國地下搖滾音樂發展現況的紀錄片。同樣來自中國的第六代導演,寧浩的新作「瘋狂的石頭」,以強烈地黑色幽默敘事風格,呈現中國社會在快速的經濟成長下,人心對利益的急速追求,所衍生出的光怪陸離現象。

維持一貫的宗旨,今年南方影展所設立的主題單元「二十一世紀電影少年」、「在南方看見世界新方向」,代表影展小組為拓展觀眾視野所做的努力。「在南方看見世界新方向」的單元裡,特別邀請多部曾於二千零五年日本「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」(Yamagata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)中,備受囑目的作品。以安靜優美的敘事方式和影像美學,講述俄國車城戰爭後遺症的「三個憂鬱的房間」(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);刻畫非洲國家坦尚尼亞社會底層現況的「達爾文的惡夢」(Darwin's Nightmare);和紀錄作者罹患癌症的母親,呈現喃喃私語影像質地,並獲得當年小川紳介獎的日本作品「起司與蟲」(The Cheese and The Worms)。上述作品,都分別揭示了紀錄片在議題討論以外的美學可能,同時展現赫人的紀實影像魅力。

今年,南方影展六歲了。一個小孩該上國小,接受國民教育的年紀,也表示人生的第一個新階段。南方影展在今年,也擺脫僅僅侷限在南方觀點的地理限制,往中部躍進,在影展巡迴地點的規畫中,選擇臺中市成為其中一站,展現新的格局。

  秋天合適散步,也合適思考。在臺灣處處都有影展的這個季節,何妨在微涼乾爽的天氣裡,呼朋引友,散步走進電影院,趕一趟電影。電影散場后,在俯拾都有詩意的氛圍裡,或許會在電影院外頭,遇見正在沉思中的電影作者。然後,再結伴喝上一盞茶,聊聊自個兒的想法、電影、和其他。

這樣過上一季的秋天,應該很好。

沒有留言: